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:華章財經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作者:岳文厚 白津夫 等
來源:華章財經(ID:hzbook_tzlc)
美國占據經濟霸主地位已超過140年,不但總量第一,而且質量優良,引領著時代的發展趨向。美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增長基礎,以金融資本為增長動力,控制著世界重要資源的產出和流向,掌握著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,制定著高科技的發展標準。
確保下一場制造業革命會在美國爆發
2012年,在美國重要的汽車及運輸設備產地俄亥俄州一個廢棄倉庫里,美國第一家聚焦制造業創新和研究的科研機構誕生,專攻3D打印技術。很多人相信,3D打印技術的發展將會在制造業內形成一場革命。
隨后,奧巴馬又宣布將再建造3個同類型的研發基地,且要求國會和白宮一道,努力在全美建造包含15個研發基地的研發網絡,以“確保下一場制造業革命在美國爆發”。
3D打印是美國政府“再工業化”戰略的其中一環。20世紀后期,美國金融業突飛猛進,制造業大量外遷。次貸危機爆發徹底暴露了這種模式的弊端:
資本市場為主體的虛擬經濟占主導,重要制造業日趨空心化,經濟系統穩定性受到嚴重威脅。
2010年,美國政府正式啟動“再工業化”,瞄準新一輪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機遇,在新能源、信息、生物、航天、新材料、3D打印等高端制造業、新興產業領域進行前沿技術創新的扶持,進行“互聯網+工業”的新科技革命,其重點是大數據與云計算。
再工業化成效初現。
據統計,自2010年2月以來,制造業已為美國人創造了53萬個就業崗位,實現連續31個月增長,創過去近25年以來最佳表現,其中多為高新尖端技術就業機會。美國總統自豪地宣布:“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把工作機會從日本遷回美國,福特正在把就業機會從墨西哥轉回美國,蘋果也將在美國本土重新開始生產Mac電腦?!?/p>
哈佛大學一項關于美國制造業的研究表明,1950年美國制造業占其GDP的比例為27%,為美國總就業做出31%的貢獻。到2010年,這兩個比例已分別下降至12%和9%。
今天,制造業的比例已回升至15%,未來制造業就業機會將會隨著大企業回遷而前景更加明朗。
持續兩個世紀的人才戰略
任何革命化的技術突破,都需要數以萬計的人才支撐。19世紀初還是殖民地和農業國的美國,通過棉紡織業的大發展,通過北方鐵路修建、重工業的起飛,到1880年,工業產值超過英、德兩國,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。
1894年,美國的工業產值相當于整個歐洲工業產值的一半。至今,美國仍在持續增長,其霸主地位無人能撼動。一個僅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,何以有如此能耐?
美國的持續增長、創新增長,一直是經濟學家研究的重點。索洛分析了1909~1949年30年間美國經濟增長數據,得出如下結論:勞動增量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7.9%,資本增量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1.1%,其余51%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。
庫爾分析了世界上主要工業化國家近100年的經濟發展數據,其結果表明,科技進步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7%。舒爾茨則認為應有40%來自于人力資本的作用。丹尼森通過研究1929~1959年美國科技政策所帶來的經濟績效,認為美國經濟增長的22.9%來自這一階段美國教育發展的推動。
萊迪亞通過對1989~1999年歐洲經濟數據的研究,發現在充分的知識源支撐條件下,科技政策對經濟績效的影響是卓有成效的。理查德和山姆通過研究1991~1999年美國部分地區的數據發現,工程師與科技人才數量、地區精英勞動力指數和專利技術產出率、完整的社會結構層次劃分呈現正相關……這近乎持續100年的研究有一個共同點,他們都認為科技和人才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核心原因。
文章來源:微信公眾號華章財經
?。ㄘ熑尉庉嫞簥湓谙?)
看全文
和訊網今天刊登了《 美國:超級大國的“再工業化”之路 》一文,關于此事的更多報道,請在和訊財經客戶端上閱讀。